- Jul 19 Wed 2017 13:51
破除穀倉,駕馭穀倉!
- Jul 19 Wed 2017 13:49
安穩管 安全做 安心吃
- Jul 19 Wed 2017 14:07
2017每月一書導讀會---穀倉效應
「穀倉效應」是一種「文化現象」,其成因是現代社會團體與組織具備特定的分工慣例,由於內部長期缺少溝通與交流,部門之間各自為政,就像一個個穀倉各自獨立、缺乏互動,因而導致企業崩壞、政府失能、經濟失控抑或釀禍成災。 作者將分工帶來危機這個議題賦予新鮮的名字,搭配有趣的故事跟清楚的論述,提出幾個範例表達了作者對分工的想法: |
- Jul 19 Wed 2017 14:01
2017每月一書導讀會---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
完整解析台灣食安問題與風險政策 本書對台灣的食安案例做了完整的報告,從產地的汙染(重金屬戴奧辛)到食品加工過程的問題(三聚氰胺、塑化劑、起雲劑、混油、混米),以及食品科學的進展(基因改造),乃至國際貿易對台灣市場的衝擊(美牛問題),逐一分析與拆解,提供關心食安議題的消費大眾最有效的知識入門,以期產生一種對於食安的公民認識與覺醒。 |
- Jul 19 Wed 2017 13:58
2017每月一書導讀會---「穀倉效應」
「穀倉效應」是作者(Gillian Tett)用以描述組織內部過度分工,而帶來的組織困境。「穀倉」(silo)一詞出自於管理專業與當代英語裡面對於「獨立運作的系統、程序與部門」的稱呼。 榖倉效應存在於體系裡,也存在於我們的內心與社會團體裡。榖倉效應帶來部落主義,造成狹隘視野。可是榖倉效應有時適得其反。同一個專門團隊的成員可能互相競爭,浪費資源,彼此孤立的部門單位或專家團隊可能溝通不良,因此忽略風險,付出嚴重代價;過度分工可能造成資訊封閉與創新不易。最嚴重的是,榖倉效應容易造成狹隘視野或心理盲目,進而導致愚蠢行徑。榖倉效應它是一種文化現象,成因是社會團體與組織具備特定的分工慣例。習慣與習性會形塑行為與思維。 |
- Jul 19 Wed 2017 13:52
2017每月一書導讀會--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走路不是單純的做一種運動,它代表了一種自由、一套哲學,更是一種自己與自己心靈對話的饗宴。 書中提及恰當的「慢」才是人在走路時真正的自信表徵,走路者的慢,它並非「快」的絕對相反。「慢」在許多人的思維中都認為是懶惰、隨意的代名詞,凡事皆要求在最短的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每一件事。 |
- Sep 02 Fri 2016 16:32
西方憑什麼(讀書會&導讀會──3)
- Sep 02 Fri 2016 16:24
雨季中的孩子(讀書會&導讀會--2)
有的故事,讀起來非常超現實(卻又是活生生發生在這世上),像是蒙古烏蘭巴托的街童,遊牧民族養不起小孩,把小孩丟在安養機構門口,或是像七歲的賽巴特則直接像狗一樣被遺棄在火車站月台,父母告訴賽巴特等一下會過來接他,並留給他一個袋食物、一頂帽子、一件外套,賽巴特一直在月台上等父母,食物吃完了,火車站的員工拿多餘的食物接濟他,他日復一日等著,直到另一個一樣被父母遺棄的街童告訴他:「你爸媽不會來了。」中作者甚至還在柬埔寨路上遇過一位母親,拉著十三歲的女兒向他「推銷」:「只要十美元,她就是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