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獨居不在是過渡階段,而是最穩定的家庭類型之一」,獨居已是現在各國面臨的新生活型態,現代絕大多數年輕男女選擇獨居的生活型態,本書藉由各種數據及各國的社會現象讓我們更了解甚麼是獨居的真諦。 

  看到這書的標題感覺有點驚悚,因為標題深深打動我的原因是實在太貼切我可能會面臨到的生活,也許是很多人未來會面臨到課題-獨居。隨著頂客族、不婚主義的盛行,傳統的婚姻生育結構慢慢地被打破,在傳統窠臼裡看起來的離經叛道,為什麼成為了一種型態?
  我覺得有幾個原因,一個原因是經濟因素,另一個則是個人意識的抬頭。因為經濟沒有起色,又在講究個人消費主義的氛圍下,有些人選擇不養育小孩,將那筆養育巨資作為提升自我生活品質的資本,少了小孩,可以自由自在的出國,花錢不手軟。其實這樣說起來蠻可悲的,但個人意識的抬頭我覺得才是這樣改變的核心關鍵。

  獨居者的時間投資:少了另一半,時間多了一半,事業與生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獨居不等於獨立,現在的經濟結構,有很多人都是自由工作者,互相競爭的好工作,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很難了解空間時間的真義,今天很多勞動者,尤其是年輕的一代,都很清楚方與資方之間不再存在社會契約。對志氣高昂的新一代專業人士來說,二十幾歲到三十出頭絕非結婚和建立家庭的時候,而是自我理想的追求及實踐,他們認為個人最重要的責任是自己,而不是伴侶和子女這也意味當代的個體崇拜強度已超過預期。

 儘管獨居如此盛行,卻是我們這時代最少討論,因此也是了解最貧乏的議題,

我們嚮往在年輕時期就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地方,我們樂在其中,卻也同時覺得煩惱,因為我們不知道維持這種生活方式是否正確,我們總活在長輩所期望的生活方式下生活著。
 人雖然害怕孤獨,但又害怕在任何人際關係中失去自我,漸漸地有這樣反思的人,開始學習一個人。學習一個人並不簡單,我常常聽到很多周遭的朋友,當沒有人陪他們做些什麼,他們就寧可待在家裡,而不是從目的導向比如去的地方是否有趣來做思維。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吃飯其實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卻不知道莫名的什麼情愫,讓許多人害怕一個人做這些事情更害怕別人的眼光與過度關心的問候。
 但你會發現,不論朋友、情侶、家人都不見得同時面對這些事情時都有相同時間與興趣,你想逛街她想睡覺,難道就要自己封閉起自己嗎?我覺得這樣很傻,因此很早開始我學習著自己去逛街,看電影,說服自己做這些事情的好處。你不用遷就,你不用看別人臉色,你的時間完全屬於自己,最重要的是你會因為自由而不感到寂寞。
 我們常常為了妥協兩個人或是團體,壓抑自己的喜好,不知不覺我們可能在團體中更孤獨,書中也一再辯證如果你與對方或是團體不合,再一起反而更感孤寂,這個孤寂的時光又為什麼不去奉獻給自由呢?
 但孤獨生活並不是像獨居老人,而是你保有自己的生活形態下,依然可以去約會,去交朋友,只是不被某種關係或是情愫綁住。我們在光怪陸離的社交壓力與情境下,自己獨居有時候是求取在壓力下的平衡。你自己的精神也需要沉澱與休息!
 不諱言,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獨居這件事情與獨自死去聯想成一起,這也是這本書中談到的現況。其實這不論是否自願獨居或是喪偶、甚至可能失業失意,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遇到獨居的生活,尤其加上老去。書中也講到,這已經不是個人生活風格產生的問題,而是國家面臨到結構性問題,也提出對於未來美國獨居老人政策的建議。為什麼他們選擇獨居?為什麼他們不想被照顧?什麼是老人覺得有效快樂的需要?
  從單身獨居的趨勢、談到獨居的好處以及對於社會上正反兩面的衝擊,最後再以老年化獨居的社會問題提出社會保護政策的建議,我認為作者將「孤獨」寫成了一本有建議的論文,是一件相當正面健康的論述,事情不會只有正面,作者也沒有光以正面論述獨居的好處,她贊成獨居,而致力於為每個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的自由發聲,講出的是你我可能不敢面對的心聲,卻也在文後深深表達對於這個社會議題的關懷,甚至建議,我們各自可能一片天,但仍然可以一起活得很好。

 主計處的資料顯示,台灣25至29歲的女性未婚率已超過五成,直逼56.9﹪,也就是說,在傳統父母眼中適婚年齡的女性中,有一半以上結不了婚或不想結婚。

姑且不論婚不婚的原因為何?也別急於批評現代台灣女孩的眼光太高、太挑剔,事實上,不婚不代表不快樂,安於自由自在單身生活的女人不見得一定羨慕已婚者雙宿雙棲的兩人世界。

 正如預言家那司比在「大趨勢」書中所預言的:「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是個體,而非家庭」,單身現象的普遍,讓現代女子勇於享受單身,最重要的是她們擁有可以自給自足的經濟條件,不必像老一輩的女人必須依附著男人過日子。

即便對單身女人最不友善的傳統企業或保守的銀行業,也開始接受單身粉領擁有不輸給男性打拼事業或者支付貸款的能力,銀行業甚至認為現代女性比男性更在意維持自己的信用,而開始推出女性的免擔保小型貸款。

 而捨得花錢寵愛自己的單身女性,獨特的消費習慣也成為服務業搶食的大餅,小豪宅、精緻的個人超市、粉領旅行團等等,龐大商機活絡了經濟的發展。

「擁有男人就擁有一片天」的落伍想法,早被這些快樂的現代單身女丟進馬桶沖到太平洋海溝去了!只要女人願意,就可以自己撐起一片天,以金錢維持美貌,以戀愛調劑身心,快活極了!除非正好遇見那命中注定的Mr.Right,除非兩人世界保證好過一個人的生活,否則,誰願意交出握在手中的自由?婚不婚對她們來說早已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如何讓自己快樂才是最要緊的。

  在所有獨居人口中,尤以年邁衰弱者面臨最嚴峻的挑戰,獨居彷彿是一種危險、一個缺憾、一個有待解決的麻煩,獨居的人似乎都三餐隨便、被寂寞吞噬,門外一響就身心不寧。 
事實上,人生有很多階段都會獨居,也有很多人正在獨居,如為了求學、工作離家一個人住;或是離婚、寡居,甚或單身,獨居可以說是現代人的必修學分之一。 
獨居非但不古怪,更可能因為獨居,而發現自我的主體性,進一步學會和自己相處的能力。 
《孤獨》的作者安東尼.史托爾(Anthony Storr)醫師認為,獨處的能力是一種寶貴的資產,可以促進學習、思考與創新,和自己的內在世界接觸。 
「人始終在追求幸福,但一個人所感受到的最奧妙的心理經驗,往往發生於內部,即使和他人有關,也是極淺淡的關係而已,」他認為。 
我們並非推廣獨居,也無意忽視獨居所必須具備社交與經濟上的條件,才能維持獨立,但透過以下這些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獨居經驗,你可以不必害怕獨居,更進一步在有機會獨居時,也可以擁抱幸福。 

 不可諱言,獨居有很多好處,特別是不必交待行蹤;心情不好,在辦公室受了氣,不想說話,心煩時,不必解釋…;「回到家裡,我們可以享受那種不必跟誰互動的平靜,這也給了自己一個可以與外界緩衝的空間,解決龐大的社會壓力。」這句話是我最愛的部分。書封也提到:「獨居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發現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獨居給我們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和別人在一起的樂趣。

不過,「一個人住需要學習:一個人生活最糟的部分是你一天得工作廿四小時,最好的部分是,你可以選擇哪廿四小時。」

 「獨居者的時間投資,少了另一半,時間多了一半」;「沒有比跟錯的人在一起更寂寞的事了」;長壽使得很多人,特別是女性必須要面對一個人變老的挑戰,對於大部分時間都獨處的人來說,可能更加艱鉅,因為我們要適應退休生活、應付疾病、忍受脆弱,還要目睹親朋好友一一離開。

 但是書也點出很殘酷的事實就是「人類有將近廿萬年的群居經驗,卻只經歷了五、六十年的獨居生活,我們的生活日常、政治經濟政策與居住的空間,都需要全面的設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獨居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doureading 的頭像
    madoureading

    柚見書香──柚香柚濃

    madou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