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

讀後感

 

這書的標題深深打動我並讓我想去閱讀它,原因是實在太貼切現今的社會現象及將來自己也可能面臨的生活課題,更或許是現在許多人已經面臨到的課題-獨居。

   幾乎大多數的人害怕孤獨,但更恐懼在任何人際關係中失去自我,漸漸地有這樣反思的人,開始學習一個人。學習一個人並不簡單,要先懂得「獨處」和「寂寞」,我常常聽到很多周遭的朋友,當沒有人陪他們做些什麼,他們就寧可待在家裡,但是一個人逛街、吃飯其實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卻不知道莫名的什麼原因,讓許多人害怕一個人做這些事情,這也許就是有些人在自己獨處,好好地享受一個人的片刻,都很難做到,那更何況是要耐得住寂寞。

   書中提到:「有些挑戰很實際:學會一個人購物和煮東西吃;平衡隱居和社交生活;與傳播媒體建立健康的關係,從比較被動的電視娛樂消費,到透過電話和網路等比較積極的參與。其實最能觀察自己的時候,便是自己一個人在外工作及租個小套房,此時你會發現自己更認識最深層的那個你,因為每當在一整天工作忙碌之後,拖著一身疲倦的身軀回到家,我們可以享受那種不必與誰互動的平靜,也是給自己與外界緩衝的空間,若能體會並感受這帶來的寧靜,想必一定會愛上專屬自己的小世界,你的時間完全屬於自己,最重要的是你會因為自由而不感到寂寞。

   為什麼一個人是需要學習的?因為你會發現,不論朋友、情侶、家人都不見得同時面對這些事情時都有相同時間與興趣,你想旅行她卻要上班,難道就要自己封閉自己或是打退堂鼓嗎?我們常常為了妥協兩個人或是團體,壓抑自己的喜好,不知不覺我們可能在團體中更孤獨,書中也一再辯證如果你與對方或是團體不合,再一起反而更感孤寂,這個孤寂的時光又為什麼不去奉獻給自由呢?我們在團體裡一定有過這樣經驗與感受,那何不跳脫此框架,更應保有自己的生活形態,依然可以去約會,交朋友,依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應做的事,不被某種關係或是情愫綁住。我們在社交壓力與情境下,自己獨居有時候是求取在壓力下的平衡,因為自己的精神也需要沉澱與休息!

 

   就像書中提到獨居帶來新的生活方式,獨居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我們要學習一個人住的生活方式,但其實獨居不只是我們的選擇,更需要社會的整體設計。這段話是值得醒思的,群居了二十萬年的人類,在五、六十年前開始了獨居生活群居生活不再理所當然!是我們將要學習的重要生活課題,其實不用太恐慌,甚至不需要與獨自死去聯想成一起,這也是這本書中談到的現況。不論是否自願獨居或是喪偶,每個人的人生中難免會遇到獨居的生活,尤其加上老去。書中也提到,這已經不是個人生活風格產生的問題,而是國家面臨到結構性問題,也提出對於未來美國獨居老人政策的建議。為什麼他們選擇獨居?為什麼他們不想被照顧?什麼是老人覺得有效快樂的需要?

   另外這本書告訴我們全球獨居者大幅崛起,十年內,全球獨居人口增加了33%;美國有七分之一的人獨居,大多集中於都市;全球獨居比例最高的四個國家:瑞典、挪威、芬蘭、丹麥。(有40%45%的家庭為獨居)傳統社交生活仰賴家庭為基礎的國家如日本,約有30%的家庭獨居;德國、法國、英國獨居比例高於美國;獨居家庭增加最快的國家:中國、印度、巴西。這才讓我知道這些獨自生活的人是相當樂在其中,活得精彩、活得更有自信,像是瑞典首都斯德哥摩爾,號稱是球旋獨居首府,瑞典人喜歡社交活動,獨居反而促進他們的社交關係。未婚或離婚分居的人,都想擁有這樣的獨居空間,因此他們都是直到結婚成家生兒育女才會遷出,開始享受一個人的生活,使得小公寓非常炙手可熱。另外,瑞典有高達47%的家庭只有一個居民,因為瑞典人注重個人主義和自力更生的文化傳統,當地政府有良好完整的規劃措施,人們就免於獨自生活的恐慌,因為有針對各種年齡層和需求的小型公寓設計。其中瑞典就有專提供40歲以上無子女同住的大樓型社區,可看出政府對居民的生活照顧得很周全,它的性質不像是養老院,較傾向於有興趣在後半生願意和他人共同體驗獨自生活的居民同住,此大樓社區,軟硬體社區相當完善,有電腦室、健身房、三溫暖、圖書室等等,福利非常好,這正是瑞典人很享受自己的陪伴的原因之一。

     這或許就是不斷地創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增加生活技巧。因為有許多種的生活方式是可以選擇的,當然獨居更是其中一種,而最理想的狀態是能擁有親情、愛情和友情,最好能住的近一點,但不要住在同一屋簷下,可以常見面,但不要住一起。相較於大多數因為害怕寂寞孤單而不得不找個伴來陪伴自己,卻發現大多數人因為害怕寂寞、獨處,忽略自己本身真正需要的,而引來不必要的困擾與爭吵,如生活習慣不同、價值觀的落差等等,總而言之,沒有比跟錯誤的人再一起生活更寂寞的事了。

   因此為什麼我要獨居?這更是書中提及幾個要點,正是現今社會所面臨的現象:年輕人的成年禮;(年輕專業人士付更高房租)追求自由與隱私:追求第二青春期;(三、四十歲的單身貴族)拒絕為不盡理想的伴侶犧牲自己的事業或生活方式;(離婚男女)不再相信婚姻是快樂或安定的可靠來源;(長者)多半喜歡一個人住,勝於與友人或子女同住。想必有這樣的經驗的人們,一定感同身受,這也讓我大概了解有這樣的族群的存在,另外更了解到獨居與年齡無關;獨居不等於孤獨寂寞;相較於已婚者,獨居者更熱衷於社交和公民生活,朋友更多;獨居者的心理健康優於與他人同住的未婚人口。

   我們可以從獨居學習到在這個媒介與超連結不虞匱乏的世界,獨居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並體會陪伴的樂趣;獨居現象帶給世界文化、商業和政治的震撼;憑藉著令人大開眼界的數據、原始資料,以及對於諸多獨居人士的生動描繪,克林南柏格顛覆了傳統,進而針對獨居的興起如何改變現代人的生活體驗,提出了深入的見解;對於這個前所未見的社會變遷,《獨居時代》融合了扎實的社會科學研究與真實案例;獨居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活選擇,更需要整個社會的研究與全體設計。包括:都市設計、居住設計、生活物件的設計、社會福利的設計。

   這本書並非推廣獨居,也無意忽視獨居所必須具備社交與經濟上的條件,才能維持獨立。但透過書中人物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獨居經驗,從中得知每個人可以不必害怕獨居,反而是若是有機會獨居時或被動的情況下必須獨自生活時,是可從這本書中了解並學習並不是孤單一人,自己更有空間與時間去創造更多不可能與同時擁抱幸福。這本書從單身獨居的趨勢、談到獨居的好處以及對於社會上正反兩面的衝擊,最後再以老年化獨居的社會問題提出社會保護政策的建議,我認為作者將「孤獨」寫成是一件相當正面健康的論述,事情不會只有正面,是一體兩面的,作者也沒有光以正面論述獨居的好處,他贊成獨居,而致力於為每個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的自由發聲,講出的是你我可能不敢面對的心聲,卻也在文後深深表達對於這個社會議題的關懷,甚至鼓勵了我們各自擁有專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讓我們可以一起活得更好。

   書中提到的一段話:「獨居絕非重獲個體性,或發覺我們想怎麼樣、在哪裡或憑何種條件參與世界的唯一方式,但在我們超連結、超活躍、全年無休的文化中,已有數量空前的人們發現,有自己的地方非但不會導致寂寞或孤立,也能給我們時間和空間做成效卓著的靜修。孤獨,只要我們學會如何運用,不僅僅是能恢復我們的活力外,也能激發我們的想法-或許可以怎麼讓我們一起生活得更好。無論我們是誰,無論現在我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這不就是我們最迫切的需要嗎?」,這段話是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更加襯托作者致力於為每個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的自由發聲,能有效地運用時間和空間,讓自己活得更加有價值、更有自信,這是每個人應要學習的生活課題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doureading 的頭像
    madoureading

    柚見書香──柚香柚濃

    madou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