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被新聞出賣的世界

甚麼是真?甚麼是假?我們日常生活所看到的是否必定是真實?聽不到、摸不着的又是否虛無?當網路上閱讀新聞,和新聞本身一樣佔據我們所有的視野、甚至令讓我們分心去追蹤,揣摩訊息發送者的意圖,但其中,卻隱藏著不乏隱身各角落、了解內幕的爆料者,但《被新聞出賣的世界:「相信我,我在說謊」,一個媒體操縱者的告白》一本書,作者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扮演前述「黑手」的角色,根據自己多年來的工作經歷與觀察,揭發網路、媒體運用影響主流新聞的真實性,來作為廣告行銷和商業各種巧詐手法。

   當媒體論定訊息內容的標準,不僅是重要性、精確性,而是點閱率或流量時,就如同生活在虛假及真實的模糊地帶中,而造假轉變成真實的社會事件,縱然讓人一夜成名、瞬間身敗名裂,然而從未有人在乎真相,媒體塑造出一頭自己也無法完全掌控的巨靈怪獸,幾乎快要吞食整個世界。這讓我想起幾年前電影『芝加哥』,影片中律師比利的辯護策略,善用傳媒大眾的輿論力量,營造出一股壓力,施加在法律之上,為辯方築起鞏固的城牆。使得殺人犯露絲成功塑造成純潔善良的犯人,充分博取了傳媒和市民大眾的信任,避開了死刑的命運。在現實,媒體的詭譎正在「真實」與「虛幻」之間互相交替進行。
   然而,作者霍利得也提到,隨著網路世代的來臨,網路上刊載的文章、討論區、臉書、推特、報社網站、影音視頻網站等,通稱為『部落格』,逐漸成為新聞重要的來源之一,部落格需要靠瀏覽人次來賺錢,頁面的瀏覽人數越多代表將獲得更多的廣告收入。因為網路使用者的閱讀習性使部落客不斷地在追求「最新」的文章,這讓讀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查證新聞的真偽,易言之,他們根本不在乎新聞是真是假。這本書算是媒體工作者的真實告白,而且文末他並沒有解決方法,僅道出了現況的混亂及無奈,由字句中的憤怒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緒。

   人類是原始的複雜生物,文字、文化、器物也不過數千幾萬年,後天的學習很重要,但是沒學會的就會依原始的本能行動,或無意識下被本能影响,因此幾十年前的報紙、新聞媒體發生的問題,到了網路世代同樣存在,閱讀者一樣會被各種刺激、聳動的標題吸引,並從而創造媒體所希望的流量。這使得廣告行銷人員有機可乘,從虛構假事件傳遞給部落客,透過不同網路平台的碰撞、轉載、流變,「虛構事件」就有可能變成「真實新聞」上演。作者霍利得就曾為了替電影宣傳,製造出的「假事件」讓電影原著小說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排行榜,他說:「因為網路的運作方式,讓行銷人員可以運作訊息、改變大眾的認知。因此媒體這件事,流量=錢,媒體是企業所以只要流量什麼都做。

   有人曾說:「傳統媒體是老傢伙的,部落格是中生代的,臉書是年輕族群的,用來形容媒體的演進。」,而現今社會上,媒體與其經營者本身已過度重視追尋利潤,而無多餘的時間來管我們做的事,換言之,根本沒有任何誘因鼓勵媒體去在意,因為展現忠誠的對象並非讀者,而是自利和欺哄的手段,因此作者把操縱資訊發布者的方法分析後,整理出九大操控媒體的策略,每個策略都將暴露出一個媒體系統中可悲、可笑的缺陷。茲就九大媒體操控的策略分述於后:

策略一:窮小子部落客需要你買單

策略二:說他們想聽的話

策略三:能夠廣為流傳的才算是好文章

策略四:幫助他們欺騙讀者

策略五:給他們能賺錢的東西

策略六:標題至上

策略七:瀏覽人次是你最佳誘餌

策略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策略九:編故事就對了
不論是媒體、部落格也好,其實本質是企業,亦就是以營利為目的媒體,事實上並不是資訊的傳播者,而是話題的創造者,經由創造話題的過程由中換取曝光及營利盈收,其內容的主要目的和事實或道德無關,是獲利,因此產生道德風險的危機。赫芬頓郵報的統計顯示「越是聲名狼藉的文章賺得越多,因為他們帶來更多的瀏覽人次,也得到最多的評論。」,所以;我們不難想像,「這一切都只是一場遊戲,只要能帶來流量,內容不過是手段而已」,這句話帶來的隱昧不明的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經常漠視媒體帶來下述四種負面外溢效果:

一、固守的負面功能─製造恐懼、麻醉效果:媒體的固守正面功能,並肩負起偵察社會上各種危機之責任,包括自然界的災害、經濟的危機及環境的傷害等。但過度的報導,卻也可能造成社會惶恐或過度渲染,久而久之產生麻醉或冷漠,真實事件真正爆發時,反而失去應變的能力。諸如:「毒奶事件」、「瀝青鴨事件」、「腳尾飯事件」皆是。

二、傳播的負面功能─製造印痕效果、無法創新:媒體形成社會共識

及產生決策的功能,雖可能對於違反社會常軌者非議,並塑造意見領袖,型塑社會輿論,反面卻是操縱意見,增強社會一致性的結果,製造刻板印象,無助多元、民主的發揮,甚且阻礙社會變革及創新。在某種程度上,媒體儼然成為社會保守的力量,阻礙進步及創新。諸如:高鐵負債與發生意外的新聞,不斷炒作。

三、傳播教育的負面功能─趨同化、缺乏個體性:媒體的教育功能,原具有增加社會強制力量、擴大共同經驗,惟亦可能造成標準化,文化單一化,媒體傳播教育的侷限,必然缺乏個體性,並難以形成群體意識。諸如:「名嘴的談話性節目」、「政客亂報料」層出不窮。

四、娛樂的負面功能─逃避主義、低級趣昧: 古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媒體傳播功能遭受批評最多的獨屬娛樂面向。大眾傳播媒體具有穿透時、空的能力,挾帶大量娛樂話題,吹襲閱讀人的原有生活意識。媒體總以大量的、低俗的內容迎合觀眾的胃口,使媒體成為低級趣味製造機。諸如:充斥「過度腥羶色報導」、「創造娛樂話題」、蔡阿嘎搞笑、會笑的柴犬等等都創造不少新聞話題。前陣子讀了一篇文章,是個台灣學者批評台灣的新聞過於娛樂化,缺乏國際大事的報道,使國民的世界觀及視野益發狹隘,相信在youtube或facebook 上怪事趣聞中都能屢見不顯。

   縱人是社群的動物,但永遠都需要新鮮的話題,話題會使人原本單純的意識扭曲,「謊言」堂而皇之成為「真相」,因為那就是你認知的事實,改變你原有的觀點、想法,進而轉變成行動、言論,最後驟然成為社會虛幻漩渦的風氣。中央社董事長陳國祥曾針對媒體發展指出,只有回到媒體探照真實的角色、回到守望告知的初心,才能恢復媒體本質。

   在台灣這個島國上,媒體影響最深遠的就是政治這個話題了。民主社會中,媒體透過事實真相的報導與揭發,同時抒發評論、呈現意見,而對政府和公共事務發揮監督與導正作用,原本是媒體的天職。倘因執意於特定意識形態轉而黨派偏見,或沉溺於商業利益、營收的追逐,偏離新聞專業倫理規範及論述章法,甚或逾越媒體角色分際,極可能扭曲政治體系的合理運作,損壞發揮政府機能的良能。揆諸上屆總統選戰,不正是給台灣民主政治上了最重要一課嗎,眾多媒體推波助瀾的小手段,刺激社會上藍、綠對立愈加嚴重、政黨惡鬥激烈、朝野內鬥之激情選戰,經常散播陰謀論攻擊相對陣營。無異把社會整體帶入狂亂、焦躁、疑惑、憂慮的混亂情緒中,導致社會、族群、階級間、勞工等分裂與拉扯。再如,高雄前兩位市長候選人的激烈火拼即是顯例。當今媒體報導涉入過多,偏袒凸顯、隔斷漠視,使新聞真相缺乏完整呈現。政論節目,係台灣極端者和名嘴最常使用的謾罵武器,與人合謀操縱,侵害他人或台灣的權益,在此居中的媒體,一躍成為「操縱議題者」、「事件參與者」。綜觀現今的部分媒體不僅偏頗,甚或明目張膽的一面倒,立於政治光譜中間的媒體,向特定陣營傾斜,淪為政黨的傳聲筒或政治工具,無形中喪失了媒體應有的職責。

   因此,就改善台灣政治面而言,如果能回到媒體探照真實的角色、全盤守望告知的初衷,方能恢復媒體的真、善、美本質。媒體工作者堅守扮演關鍵中道、理性、公正、正義的角色,以提昇政治的成熟度、鞏固民主的價值,回歸於中立客觀的立場監督。

   「高收視率」和「銷售量」代表媒體傳播內容係受到肯定的,是受到社會大眾所認同的。亦即,在追逐利潤的競爭壓力驅動之下,商業媒體「給予人們他們所想要的」。然而,這樣的假設看似合理,細究其中卻是毫無道理。因為,第一:高收視率或銷售量不見得代表內容是普遍接受,可能因為較便宜的售價、較高的取得率、較好的廣告形象等等..因素驅使,而要做到這些又非有金錢後盾不可,且眾所周知媒體產業的收益來源就是廣告金主。換句話說,媒體企業的首要目標不外乎取得多的廣告,爰以這些經費來源為不同的媒體產品做行銷,再以這樣的行銷造成的收視率和銷售量,進而取得更多的廣告。所以高收視率和高銷售量,僅係代表媒體企業可以取得更多廣告、獲得更高的利益,並不能代表其傳播內容受到大多數的閱聽人認同,易言之,高獲率並不等同於高認同感亦非等同於高忠誠度。

   正因群眾不可能被單一事物左右,除非出現革命性的科技、界面或生活模式,全面的改變「習慣」就有機會讓情況產生變化。誠如,福布斯雜誌台灣富豪榜的台灣首富蔡衍明先生,從2008年開始收購媒體,迅速打造了一個橫跨報紙、雜誌、無線及衛星電視台、網絡、有線電視系統的媒體王國。他對於打造此一媒體王國目的,則是為了「借助媒體力量,推進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可見得媒體力量不容小覷,甚至可以當成影響國際關係層面的籌碼。

   當讀了《被新聞出賣的世界~「相信我,我在說謊」一個媒體操縱者的告白》一書,驟然發現事情並沒有原本想像的那麼單純,我們能夠眼見為憑的,也不過是事情最粗糙的表面,無法看見包容於內的內涵。新聞媒體不過是媒體操控體制建構下的犧牲者,真正在幕後操控媒體輿論報導的,恐怕另有其藏鏡人。而網路的生活是一個資訊零碎、散亂的世界,只有短短的幾秒鐘,船過無痕留不下深度及刻痕,缺乏耐心與真心的了解,極可能讓知識有可能往後退,生活被各種虛幻、無用的資訊填滿,容易讓人迷失其中,而失去值得關注、付出的事情的敏感度。先撇除擷取網路資料充當新聞來源不談,如今的新聞媒體早就充斥「置入性行銷」與「業配新聞」,從老牌名店美食報導,乃至政府的政令宣導,到處都是金錢導入而創造新聞。

由於台灣的第四台頻道選擇多,倘安排收視率不佳的節目,其所獲取的廣告收入無法維持基本生存條件,為了賺錢新聞媒體就開始出賣新聞專業,導致「老子只要肯付錢,就能買報導與時段」的案例頻頻出現,甚至早已成為整體媒體市場主流。其又可分為兩大類,第一: 網路顯然係社會重要事件的發源地,起源於網路爆紅之事件,媒體不得不追蹤報導,現今,新聞取材網路雖有其必要性,但值得思考的是,網路真實性又是如何呢?第二、網路行銷是非常大的一塊大餅,並持續成長。

媒體亂象中,能投入話題的內容才是有流量價值的,而有價值的內容常常沒有傳播力,民眾真的在乎真相,還是老早習慣迷思在媒體的圈套,而媒體為了達成傳播目的就產生許多手段:

1. 創造一個容易朗朗上口的話題。

2. 想辨法讓喜好媒體內容又喜歡興風作浪的人關注。

3. 一語破的的標題。

4. 招喚注意這個話題的人。

5. 激起人類的本能,利用情緒擴張、性暗示、出於好奇、強烈的憤

   怒、激發民族情感等。

此外,如何變成有參照力的專家,擁有操縱媒體的實力呢?因為人類多數都需要精神領袖,並在意見資訊不足時也不自覺盲從相信專家,僥倖於閱聽者及記者沒有時間查證,只顧現在成名就好,成名事實不重要的情況就油然而生。在某些情況下,反向操作去激怒、得罪某個團體反而是相當有效的聰明手段,這時總會有偏激的群眾幫你瘋狂轉貼,達到「你內心所屬」的效果,而且還是免費的。在操控內容這件事上,在於謊言的正當性使用,還有內容的行銷意義,究竟得將優質的產品推銷給世人,並將好的東西加上有好的行銷使之相輔相成。

   科技及網路融合進化到再現新的變革的立論,在媒體也有很大的效果,不過鄉民傳言「認真你就輸了」,流言的本質應該也是如此,但我們在一個民意、媒體先判,讓政治人物下台或讓原本無辜的人判死刑的社會,這樣真的很危險。此外,做一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話題『閱聽人』,也應培養選擇重大新聞話題,以理性、知性、感性兼容的方式分析話題的真實意義,並採反省批判方式,期待學習獨立的、理性的、有判斷力的、耳聰目明的現代公民。致力從新聞背景、相關的社會科學面分析事件的意義和觀點,培養分析新聞、了解事件的宏觀能力。

   在媒體所創造的虛擬世界中,我們像被關在太空艙裡,被強迫經歷隕石碎片從身邊呼嘯而過,接觸不到外面的空氣。這本書是作者歷經以往設下的騙局留下的痛苦印記,作者不僅盤旋於操縱者的花招,作者決定停止一切行為,欲公諸於世而使它失去欺瞞的作用,甚至希望媒體工作者或部落格發送人,都不再從事如此的取巧行為。或許這本書的目的就是一個提醒,並且是有意識的提醒,當你意識到媒體這個世界的運作模式時,並把握機會去修正謬誤,期待更接近真相,亦然是這本書所賦予的使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doureading 的頭像
    madoureading

    柚見書香──柚香柚濃

    madou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